当前位置:梦归>游戏竞技>耕耘贞观> 第二百六十三章 河湟谷地的定位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二百六十三章 河湟谷地的定位(2 / 3)

“燕王的意思是想让当地百姓听我们的话干活?这怎么可能?”

任雅相到底是明白了李泰的意思,清楚知道李泰说出这一句话的目的是什么。

而李泰听到任雅相的话,倒沉默了一会儿,开口道,“先驱使着看看。

第一步,先确定现在鄯城还剩下多少户,所以仁贵你先率领你的本部去贴告示。

把我们接手鄯城的消息先发布出去,把鄯城的人数给登记起来再说别的。”

薛仁贵行礼应答,虽然李泰的操作他不懂,但他相信燕王能让这片区域安定下来。

随着薛仁贵带着人去统计整个鄯城剩下来的百姓数目,李泰也开始让其他人来清理鄯城。

毕竟因为战争而导致鄯城有很多房屋摧毁,现在自己要发展鄯城,却要借助这次机会,把鄯城进行重新的规划。

毕竟比较起鄯城自发性的发展,还不如自己全部从头规划的好。

现在的鄯城就是未来的西宁,就算现代,整个青海也就西宁是值得发展了。

而华夏想要控制青藏高原,那鄯城就必需要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
而在自己手下清理鄯城内的废墟时,而李泰则看着李靖给自己留下来的军用地图思索。

等到第二天,自己带上几位亲自去寻找本地药材的医者,懂得本地语言的向导,以及自己的五百亲卫,便在鄯城的周围开始闲逛起来。

遇水渡水,遇山爬山,若遇到当地人,便也靠着向导的翻译跟着他们聊天,了解当地环境,尤其这里最常见的作物是什么。

说实话,吐谷浑人到底是鲜卑族一路过来的,虽然说他们以畜牧业为主,但到底还是有一点耕种能力,当然也不强,也就比撒一把种子,靠天吃饭要强一些。

不过至少在鄯城,还是有些耕种过的土地的,找来老农询问,知道这里最常见的种植作物是青稞,小麦也有种植,但种植的人不多,因为口感不是很好。

李泰听到这话,总算放下了心,因为小麦能在这里生存这就足够了。

至于小麦口感不好,这也是理所当然的。

毕竟小麦不研磨成粉末,然后再进行加工,单单吃着麦饭,口感好那才是怪事,对于李泰而言,这是能通过技术解决掉的。

但仅只这样却还不够,还是那句话,这样开发出来的河湟谷地,能自给自足,但是不足以支撑起青海的建成所需的资源。

如果这些资源全部都靠长安,那怕是需要等到自己登基了,才能够调度足够的资源,不计代价的支持才行。

“看起来,急是急不了的了!”李泰的神色严肃,心中到底隐约有了几分想法。

但想真正实践起来,却还需要当地百姓支持,现在到底先把河湟谷地的定位给确定下来!

李泰观察了整个鄯城周围的地势,明晰了湟水的水势,了解了当地的农作物后,心中对河湟谷地却有了规划,哪怕这规划粗糙,但用个几百年应该没问题。

首先是天时上,因为整个地球平均温度上升,这就让鄯城的天然环境,甚至比现代社会的西宁要更加优越。

别得不说,单是这积温就让小麦能在西宁落地生根,甚至成为主流粮食。

对于种植小麦,李泰农业学府出来的,不说各个都是顶尖的人才,但至少有一套相当成熟的种植方案了,直接套进来便能马上实现粮食的丰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
否则,如果这地方只能种植青稞的话,那自己至少需要研究两三年,才能最终改进耕种方案与耕种技术,想要发展此地怕还是要拖一拖,毕竟没粮食,谈什么发展都是做梦。

所以,有时候国运来了真的挡不住。

正因为天时正当时,能让华夏的技术很轻易的在河湟谷地落地生根,也能够通过技术,让当地的百姓,快速的融入到华夏中。

其次就是地利了,这里是华大唐往吐蕃的必经之路,同时随着吐谷浑被解决,河西四郡得到光复,华夏地段的丝绸之路,基本上已经畅通无助。

至少从长安到敦煌的道路被彻底的打开,以后王维也能够豪迈的说出,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
而河湟谷地,完全有潜力成为整条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粮仓,支撑起丝绸之路的粮食消耗。

说实话,丝绸之路那么长的商业道路,如果认为上面都只是商人往来,没有农民作为支撑是不现实的。

事实上,哪怕到了现代,农业这看起来已经有几分暗澹的第一产业,依旧是整个现代化社会的最重要基础。

只要手中饭碗拿不稳,那么第二产业第三产业,都不过只是无根之萍而已。

就更不要说古代了,为什么唐代后,丝绸之路就很少被人提起来了。

不是人们不想要重现丝绸之路的辉煌,毕竟当权者哪个蠢笨了,现有方案谁还不会去抄。

真正的问题是,随着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